電子報
網站用封面圖

【班克筆記】戰略配置 vs 戰術配置:專業經理人都做不好的事,你確定要試?

資產配置這件事,市場上主要分兩派做法:「戰略資產配置」跟「戰術資產配置」。

▍戰略資產配置=固定比率,紀律執行

根據你的投資目標跟風險承受度,設定一個固定的資產比率。
譬如股債比70:30,或是60:40。

然後就照這個比率走下去,不管市場怎麼變,就是定期再平衡回到預設比率。
聽起來很無聊?但這正是多數穩健投資人該走的路。

▍戰術資產配置=看時機調整,積極進出

這派的邏輯是:依據市場走勢或特定指標,主動調整各類資產的比重。

• 覺得股票漲太多?降低股票,拉高債券
• 認為債券過熱?壓低債券,加碼股票

表面上聽起來很聰明,趨吉避凶,上漲參與、下跌閃避。
很多人被這個「美夢」吸引,自己開始做起戰術配置。

市場上也有專門的「戰術資產配置基金」(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 Fund),
由專業經理人跟研究團隊幫你判斷,什麼時候該買什麼資產。

但問題來了:實際成果如何?

晨星在2023年做了一個統計,
追蹤這些戰術配置基金的十年表現(2013-2023)。
研究對象是34支組合型戰術資產配置基金。

結果如下:

• 十年平均年化報酬:2.3%
• 同期固定60:40股債比組合:約7%(戰術配置只有它的三分之一)
• 假如經理人都不動,維持期初持股:年化報酬4.6%

你沒看錯。這些全職專業人士,每天盯盤、做研究、調整部位,
十年下來反而少賺了2.3%的年化報酬。

而且,就算他們一開始選的標的都不動,
還是輸給低成本指數化投資組成的固定股債比。

為什麼會這樣?

因為市場擇時(Market Timing)本來就很難。

「關注市場、積極操作、調整資產比率,帶來更好成果」
——這說法跟「研究基本面、挑出未來會漲的股票」一樣,
聽起來很有道理,實際上常常適得其反。

事實是:

• 選股,很難勝過大盤
• 調整資產比率,很難勝過固定股債比

而且請記住,這是全職專業人士的成果。

現在市面上有多少人在賣你指標、方法、課程,跟你說戰術配置很簡單?

這就像有人賣你醫療手冊,跟你說開腹腔手術很簡單一樣荒謬。

差別在於:
• 專業外科醫師開Whipple手術,還是有相當成功率
• 但在投資界,就算由金融專業人士來做,戰術配置幾乎都不會成功

▍班克的提醒

投資這件事,不要讓美夢與幻想超越現實。

戰術資產配置聽起來很誘人,但你選的可能是一條比登聖母峰還難的路。

我一直強調的「穩健投資」「好賺難賠」,核心就是:

• 設定合理的資產比率
• 紀律執行,定期再平衡
• 不要妄想自己能準確預測市場

這不是因為我保守,而是因為我看過太多人在「積極操作」中把資產賠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