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班克筆記】為什麼「便宜又大」的房子,反而是坑?

✅前言:
很多人問我:「班克老師,日本鄉下多的是便宜甚至沒人買的房子,北海道獨棟又大又漂亮,為什麼我不去那邊買?台北又老又舊又擠,憑什麼值兩千萬?」
坦白說,這個問題問到了房地產投資的核心。
📊 先看數據:
日本某三線城市的童話獨棟,真的可以「一文不值」;
台北老舊公寓,實價登錄卻穩穩站在兩千萬以上。
這不是炒作,這是市場誠實地告訴你一件事——
你對房價的理解,可能從根本上就錯了。
_
【多數人的直覺】
房子是用來「住」的,居住品質決定價值
很多人直覺認為:
「房子大、空氣好、環境新,當然應該值錢!」
「大城市的房子又老又小又吵,買的人是傻子。」
所以,有人跑去泰國買房、有人去北海道置產、有人相信「居住正義」應該在偏鄉實現。
結果呢?大多數人後悔了。
_
【市場的真相】
房子是一種「生產工具」,生產價值決定房價
這才是房價的底層邏輯。
讓我拆解給你聽:
🔧 什麼是「生產工具」?
農民要有土地才能種田;
工人要有機器才能生產;
工程師要有電腦才能寫程式。
那服務業呢?現在台灣67%的人從事服務業,
而服務業最重要的生產工具,就是你的「居所」。
為什麼?
因為你必須「住在能賺錢的地方」,才能服務那些有錢的客戶。
_
💡 同樣當店員,收入可以差一倍
在中環服務港島富人 vs 在東莞服務內陸民工——
同樣的工作,收入與機會天差地遠。
決定這個差異的,不是你的能力,而是你的「居所」在哪裡。
這就是為什麼:
– 香港人寧可住劏房,也不去東莞租大房子
– 日本人口衰退,但東京人口卻持續增加
– 台北房子又老又破,卻永遠有人搶著買
_
📉 便宜的地方,為什麼會更先衰退?
很多人想:「先去便宜的地方買房,等漲了再換蛋黃區。」
這個想法,在21世紀幾乎不可行。
因為便宜的地方之所以便宜,就是因為它會「先」衰退。
日本關西有很多荒廢的商店街,完整保留昭和風貌——
那不是復古,那是整條街的人都搬走了。
他們去哪了?去東京。
越窮的人,越需要賺錢;
越需要賺錢,越不能住偏遠的地方。
_
🏦 支撐房價的,是「經濟活動」,不是「居住品質」
台北老舊公寓值兩千萬,因為:
– 中央政府在這裡
– 大企業總部在這裡
– 外資公司在這裡
– 服務這些人的下游產業,也都在這裡
就算你是廚師、理髮師,光顧你的客人,
更可能是這些銀行、企業、政府裡的有錢人。
房子的價值,大部分不是居住價值,而是「生產價值」。
_
🎯 班克的觀點
如果你還在等房價崩盤、期待去偏鄉撿便宜——
請先問自己一個問題:
「那個地方,有足夠的經濟活動,讓我能賺到錢嗎?」
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那房子再便宜、再漂亮,都只是「負資產」。
房價會崩的時機,是該地區「失去賺錢機會」的時候。
只要一個地方不再提供好的工作、好的收入,房子再新淨,房價都會向下崩。
留下來的,往往是領退休金、懶得搬的老人。
_
📌 行動建議
1. 重新定義「CP值」:不是坪數÷價格,而是「住在這裡能創造的收入」÷價格
2. 檢視你的社交圈:你身邊有沒有真正在投資房產、理解市場的人?
3. 學會看「生產價值」:這個地區的就業機會、產業結構、人口流向,才是房價的領先指標
_
房子不只是住的地方,更是你財務水庫的重要基石。
選對位置,你的水庫才能持續蓄水;
選錯位置,再大的池塘也會乾涸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