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登入
- 註冊

【稅務超徵,你以為的多收,其實不是多的錢】——關於超徵、賸餘與國家負債的真相

▋稅收預算怎麼來的?
台灣政府每年會編列【中央政府總預算】,其中的【稅收預算數】就是政府【預估】來年能徵到的總稅收。
來源包含:綜合所得稅、營利事業所得稅、營業稅(含貨物稅、菸酒稅等)、遺產及贈與稅、關稅、證交稅與期交稅、房地合一稅……等。
每個稅目都會依據:
• 前一年實際徵收數
• GDP 成長率預測
• 國際景氣與貿易情勢
• 稅制修正效果
來推算下一年度的稅收。
所以,超徵或短徵通常代表:
1. 預估失準:估算單位專業不足。
2. 國際情勢突變:黑天鵝、熱錢湧入、貿易政策突襲。
3. 追稅力道不同:國稅局積極稽徵,營業稅與營所稅常超標。
_____
▋超徵≠賸餘
別搞錯了,超徵只是【實徵稅收 – 預算稅收】的結果,意思是收入比原本預估的多。
但賸餘=【歲入 – 歲出】,還要【扣除還債】後,才能算出真正能運用的錢。
例如:
2023 年中央政府扣債後的賸餘約 1,536 億元,但歷年累計賸餘只剩 158 億元。
換句話說,超徵 ≠ 政府口袋裡有現金可以亂花。
_____
▋為什麼超徵了,國家債務卻還是年年增加?
1️⃣ 收入結構不足
台灣長期採「低稅率、廣免稅」政策,稅收占 GDP 比重僅 12–13%,遠低於 OECD 平均 34%。
但支出需求逐年上升:健保、軍購、教育、長照、社福……支出成長速度遠快於收入。
2️⃣ 特別預算舉債
特別預算不受一般歲入歲出平衡限制,依舊能舉債。雖然《公共債務法》有債限,但實務上會讓舉債空間更寬。
3️⃣ 舉新債還舊債
政府習慣用【新債還舊債】,超徵稅收並不會大幅用來還債。債務還本支出雖然編列,但規模有限,無法讓債務總額明顯下降。
_____
▋關鍵結論
• 年年超徵,只是稅收【高於預估】
• 年年負債,來自【支出增速更快+特別預算+還本不足】
• 預估稅收調高,代表政府看好景氣;投資人可參考,但不能等同「政府有錢了」
真正該關注的,是【財政結構的平衡】與【支出效率】,而不是看到超徵就以為國家財政很寬裕。